![]() |
|
曾子简介:
曾子(前505年—前435年),名参,字子舆,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嘉祥县)人。他上承孔子,下传思孟,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。是继孔子后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
曾子自幼跟随父亲曾皙读书,年龄稍长就参加生产劳动,打柴、梨地、驾车。十七岁时投奔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,成为孔子的学生。他勤学好问,对孔子学说领会贯通,在三千弟子中“独得其宗”。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高度概括为“忠恕”,即“仁”。
治世安民是曾子一生的追求。他曾到齐、郑、楚、卫、费等国,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。他同情下层民众,批评“上失其道”。他坚持君子气节,不受鲁君赠邑。他不苟权贵,拒绝楚、齐、晋给予的高官。讲学授徒曾子一生从事的主要事业。从学者常不下七十人,培养出子思、乐正子春、公明仪等一批颇有成就的弟子。
躬行孝道是曾子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。他照料父母“昏定晨省”;奉养父母“必有酒肉”;敬重父母“不过胜母之闾(lǘ)”;关心父母“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”;顺应父母“委身以待杖击”。父亲去世,“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”。以后“每读丧礼,泣下沾襟”。以致“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,及其妻以梨蒸不熟而出之”。
曾子著述颇丰,为孔子三千弟子之最。他编《论语》、著《曾子》作《孝经》、传《大学》。其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他不仅忠实地传了孔子的思想,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建树。其思想的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。
以孝为本是曾子思想的核心。他以“天地之间人为大”的人本思想为总纲,把孝作为“天下之大经”,从孝是“仁之本”推衍开去,以“身是亲之遗体”为逻辑起点,以“忠”(发自内心)为内在动力,以“礼”为外在规范,以“敬”为判断标准,以“治天下”为政治目标,构建了“孝”的理论体系。这一理论体系由于有血缘亲情的维系和长期教化,使孝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,并在海外也有重大影响。
修身为本是曾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。他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。他以君子为修身标准,就如何说话、做事、待人、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张;他以学习、实践与自我反省有机结合为基本修身方法,强调“爱日以学,及时以行”,“日旦就业,夕而自省”。他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和“慎独”要求,是人们公认的修身规范;他的“冻饿而守仁”,“临大节而不可夺”的君子气节,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。
曾子的政治主张是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紧密相连的。他从“事父可以事君”相推衍(yǎn),提出“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”孝的三部曲,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。他以修身为根本环节,提出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为从政者设立了人生的阶梯。